溝通式教學法 (CLT) 在英文教學的應用 英文科 賴淑戀
資料來源:溝通式教學法
壹、前言
近年來,「溝通式教學法」(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儼然已成為英文教學法的主流。
貳、溝通式教學法的教學觀
英國在1980年代創出「溝通式教學法」,衍生於「聽說教學法」,增加角色扮演(role playing),問題解決(problem solving),以及小組互動(small group interaction)等。
CLT主張下列三種學習原則:(1)溝通原則---實際的溝通情境會增強學習效果;(2)任務原則---藉由語言溝通來完成任務的學習型;(3)意義原則---教學內容對學習者能產生意義者較能增強學習效果。
參、CLT在英文教學上的應用
一、 教學目標
CLT的目標是以培養學生能運用語言來表情達意,完成評論、溝通等任務為主。
二、 課程安排
CLT的課程內容是以能達成溝通功能之任務為主,例如:旅遊、商務、描述物景、表達意見、說明時間 / 頻率 / 長短等。
三、教學活動與學習型態
功能性的活動包括看圖做比較、訊息互補(information gap)、自由選擇(free choice)、看圖重組、找出圖中遺漏的部分、合力完成一幅圖、按照指示做動作等:社會互動性的活動則例如會話、角色扮演、小組討論、即興表演、辯論、虛擬情境等。
四、 教師與學生的角色
「溝通式教學法」並非要求教師完全不使用學生的母語。在學生被鼓勵到產生興趣之後,或者培養起開口的勇氣後,就應斟酌情況,逐步要求學生說出正確發音的詞句或寫出文法正確的句子。
五、應用情境
若依照學生的程度,讓學生學習到「立即可用」的詞彙,並引導學生「反覆使用」,讓學生覺得英文學習是很useful的學習(換句話說,讓學生覺得「很划得來」或「很有成就感」),漸漸導致「良性循環」的效果。
肆、結語
溝通式教學法強調實際的溝通而學會溝通,重視師生的互動,教師在教室中不再是權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