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天人菊--賴縣長送給畢業生的好書介紹

一、資料來源:
1.李潼(2000)。再見天人菊。台北市:民生報。
2.
張欣螢:談「少年小說」在「鄉土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以李潼的再見天人菊為例

二、
內容大意:
1.
全書以倒敘的方式展開。
2.主角陳亦雄移居加拿大多年,
仍對澎湖的一切事物念念不忘,再度回到澎湖的土地上, 為的是赴七個國中同學與工藝老師的約會, 約在二十年後的中秋節晚上,海邊的陶藝工作室見面。
3.初中時期,班長陳亦雄和林賓因為不能忍受地理老師對澎湖的輕蔑,因此加以反駁而被趕出教室,無意間發現天人菊的韌性, 而滿山滿谷的天人菊代表的就是澎湖的生命。
4.七個澎湖少年,個性不同,卻都充滿著純真性情,跟著工藝老師陶老師學習陶藝,從篩土開始一步一步學起,他們也極力想要撮合陶老師和導師,卻因為好鬧而摔碎陶老師親手作的鏤空筆筒,在有難同當的義氣下,想盡辦法要黏補,雖然最後修補不成,牽線不成,但可見可愛之處。
5.而在製陶的過程中,更培養出友誼,改變性情,從中得到啟發和不同的收穫。學陶之外,陶老師帶領著少年們參加考古隊在吉貝嶼的考察,在了解澎湖開發的歷史及先民遺跡,他們更加以身為澎湖子弟為榮。
6.再見天人菊,再踏上澎湖土地,再見澎湖風光,二十年後再與老友重聚,工藝老師送給每人一只天人菊胸針,代表的是學陶的回憶與重回故鄉的情懷。

三、李潼簡介──人小鬼大的童年

1.為阿公讀報,開啟了寫作之門

      李潼的祖父雖能《唐詩三百首》中的詩歌,但對於中文只達略通程度而已。幸賴讀小學四年級的乖孫,願意於星期天的下午,在門前榕樹的石椅上,為祖父讀一份報。
        小小的李潼,像個小小的說書人,巧妙的將報紙新聞重新編輯成最動人的口語新聞,在一些老人家面前精彩演出。他最喜歡選讀的是和少年兒童有關的消息;少年拾金不昧、迷上武俠漫畫的小孩,上山求師拜藝、純情少女投海自盡、十一歲珠算神童晉級七段、中華少棒揚名美國威廉波特為國爭光、流浪三兄妹環島尋親,和少年入山洞尋寶被困的消息,都是他最感興趣的話題。他認為過去那些豐富而曲折的少年新聞事件,對他想像力的刺激,是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這是為阿公讀報的第一大收穫。

      當同年齡的小孩,沈迷於漫畫、童話和兒童讀物之中,李潼藉由讀報的機會,比他們多看了一份成人報紙。成人報紙紛擾的人生百態,不但讓增長了見識和思維,也讓他在讀報的經驗裡,初探語言和文字的奧妙,對於他在寫作的萌發,產生了無比的影響力。因為每當同學在作文課,把鉛筆尾端咬成甘蔗渣,雙眼緊盯著天花板猛找靈感時,奮筆疾書的李潼卻大惑不解,世事如此豐富,怎會找不到題材寫呢?這樣的領悟,是為阿公讀報的第二大收穫。  

2.跟阿媽的人有福了
      從小生得白胖可愛的李潼,十分有「老人緣」,他是阿媽和左鄰右舍阿媽的忠誠信徒,因為無論阿媽們開講、看戲和逛街等老年人的活動,他無一不全程參加。其中最令小小年紀的他最感興趣的,莫過於看戲。
        一般小孩子是沒有那份耐性久坐,只有李潼能深得其中樂趣。原來他七分是為了中場休息時,可以有吃有喝,三分是為看精彩的武打壓軸好戲。而這種幼年看戲的「訓練」,對他後來的寫作,也發揮了影響。因為鄉土歌仔戲兼收了地方小調、平劇、北管、流行曲調的唱腔、身段、行頭等,將各處的精華融為一體的戲劇形式,是李潼在文字工作上的不拘形式的啟蒙師。
          童年從阿媽們聽來的神奇鬼怪、奇人異事之類的鄉野奇談,讓李潼的心中產生一種想法:覺得世界上有看得見的世界,也有看見不到的世界,所以這個世界是很廣大的。人的大小也是一樣,在這種人、鬼、神相通的有情世界裡,在一念之間,你對事情的看法可以大,也可以小。就看你樣去做最好的選擇。

四、附錄: 

1.捕捉少年心的不老孩童──李潼

2.李潼(google上的相關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