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前馬公國小吳祖籠校長(竹灣人)口述其祖母說法,存參待查,因所述史實與 清法戰爭澎湖之役不符合)
本縣居民一般都是在清明節掃墓,但唯獨本村、小門村、二崁村都在農曆三月初三日掃墓,至今已沿用一百多年。
根據村中父老表示在清代的時候,有一次發生了中法戰爭,法國海軍登陸澎湖,到處追擊清兵,就在清明日的前夕,在竹灣的海灘登陸(?),清兵不幸戰敗而逃亡,法國海軍在後追擊,上岸後到處搶劫,附近幾個村子都遭受波及,村民就相偕逃走避難。
當劫後餘生的百姓回來,已過了清明節,大家商量,再來就是農曆三月三日,於是決定在這一天掃墓,「三月節」就這樣延續下來,本村旅外的鄉親也都會在這一天回來竹灣掃墓。
附錄:清法戰爭澎湖之役
資料來源:澎湖開拓館
1884年(清光緒十年)發生清法戰爭,隔年二月十三日,法將孤拔率軍攻打澎湖,法軍從時裡登陸,三日就攻陷澎湖、佔領媽宮,清法雙方隨後議和,法軍撤退,孤拔在清法媾和的第三天病死媽宮,職務由副提督李士卑接任,法軍據澎五個月後撤離。
澎湖是議和後法軍自台灣最後撤退之處,清法戰後清廷相當重視澎湖防務,因戰爭期間漁翁島砲台係被法軍探知虛實乃致全島迅速淪陷,因此澎湖防務以該島為最優先。清法戰後,台灣脫離福建正式建省,澎湖改歸台灣省管轄(同年九月),劉銘傳並上奏朝廷,力陳澎湖為全台門戶,同時也是制宜南北洋的關鍵,要守台灣,則必先守澎湖,要保南洋,也必須力保澎湖。
台灣巡撫劉銘傳在澎興建四座新式砲台,從英國購入的三十一尊後膛鋼砲,有十七尊部署在澎湖,澎湖防務武官也由「副將」提升為「總兵」,清廷並決定修築媽宮城。
資料來源:三月節(文建會) - 台灣大百科全書
台灣農曆三月三日稱「三月節」或「三日節」,漳州人於今日祀祖祭墓,而清明節不另祭之。
(一)買菜糾紛:漳州人過三月節
台灣早期移民以漳、泉兩地為主。兩地移民掃墓日期各自不同,漳州人多在三月三日上墳,泉州人則在清明節掃墓。
關於日子的岐異,有一種說法是:漳、泉人常因清明節買菜引發糾紛,彼此械鬥,所以由官府出面調停,規定漳州人在三日節、泉州人在清明節掃墓。
(二)漳泉械鬥:泉州人過三月節
另一種說法是:清明節從魏、晉後就被定在陰曆三月三日,相傳以前,福建省漳州、泉州來台灣的人很多,因意見不合,曾好幾次發生械鬥,稱做「漳泉拼」。漳州人占多數,每次都勝利;泉州人少,死傷很多。因此泉州人對漳州人怨恨入骨,互不相讓,甚至互不婚娶,且連祖先掃墓日也不願同日舉行。泉州人就選農曆三月三日為掃墓日,漳州人仍以清明節為掃墓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