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曾是宋元時期海上瓷道樞紐

資料來源:[2006/06/19]澎湖時報宋國正報導


1.前言:

本縣曾經是宋元期間中國外銷陶瓷到南洋的重要轉運之港!

文化中心曾於八十六年十月首度正式對外展出在澎湖諸島考古發現的一萬餘件「宋元陶瓷」標本,

除生動的向世人宣告這一段被人遺忘的過去之外,也顯現離島澎湖|曾是宋元海上瓷道樞紐。

2.陳信雄投身澎湖宋元陶瓷:

投入考古採掘、整理歸類、重建龐雜宋元陶瓷遺片已有近三十年時間的成大教授陳信雄,

在二十幾年前,即長期住在澎湖,展開全面調查,蒐集了一萬餘件宋元陶瓷,

爾後投注了無數的心力進行比對、研究,從碎陶破瓦中重構當時轉運南洋的「澎湖航路」。


3.林朝棨發現宋代瓷片:

陳信雄表示,宋元期間中國挾著高超的航海術,往南洋亞非一帶拓展市場,外銷陶瓷,

其航運路線即為史家所稱的海上「陶瓷之道」,

四十多年前,台大教授林朝棨首次發現澎湖地層中竟有宋代瓷器殘片,

從此引起了史家對澎湖未經信史記載的過往濃烈好奇,澎湖在當時熱絡的「海上瓷道」扮演過什麼樣的角色呢?

為了追溯並重構耐人尋味的歷史真相,先後有宋文薰、黃士強、尹建中、臧振華等投入考古挖掘。


4.澎湖多數島嶼採掘到宋陶瓷:

陳信雄指出,在澎湖除了虎井、桶盤等不利泊舟的少數島嶼外,

幾乎所有的沿岸都有採掘到宋元陶瓷的記錄,從信史上記載宋代進入印度、

南洋的貿易之地有五十六區、元代增至九十六地區,澎湖宋元陶瓷的出土,

顯示澎湖不但是宋、元人進出之域,有可能是宋元海舶貿易南洋的轉運之港。


5.澎湖陶瓷與南洋雷同:

陳信雄表示,經比對後發現,包含各等級的陶瓷與南洋、爪哇各地出土有著相當令人驚喜的雷同,

並且常有同規格、形式的大量陶瓷聚於同一遺址,是以可斷它們之所以被運到澎湖,

並非作為澎湖居民使用之物,而是外銷他地,途經澎湖而遺留。


6.澎湖陶瓷年代為南宋至元代中期:

在這龐雜碎瓷殘陶中,經過審慎的研究與分類之後,陳信雄指出了,

這些產品百分之八十五來自福建產品,百分之十二屬於浙江龍泉窯燒製。

所知年代最早者為泉州磁灶的曾竹山陶瓶,可追溯至南宋早期(西元一一六四年),

年代最晚者是元龍泉雙菊紋青陶瓷,屬元代中期(一千三百二十三年),

前後共一百六十年,爾後直到明末清初,就未再發現如此大量的漢人遺物。


陳信雄說,這項研究成果的展出,也是向世人、國際史學界,揭露了諸多宋元海外活動尚未為人所知部份的重要一角。


7.澎湖陶瓷以青瓷最多:

據文化局統計,在澎湖沿岸地帶常可發現豐富的宋元陶瓷碎片,

經陳信雄採集和挖掘至民國八十六年為止,所得標本為一萬一千一百二十九件,

以青瓷數量較多,達四千餘件,其中絕大多數為碗形器,器表紋飭或特徵可分為九種,

為雙魚紋、蓮瓣紋、印花、劃紋、篦紋、素面、線環、澀圈和銘款青瓷碗。

碗形之外有盤、盞、筒、香爐、瓶、罐、小壺等。

白瓷、青白瓷和黑釉瓷的數量和種類遠較青瓷為少,確是澎湖宋元陶瓷的重要特色。

白瓷有一百八十六件、青白瓷五十二件、黑釉瓷八百五十三件,主要分為盞和碗兩種。

而最具代表性的澎湖宋元陶瓷,則屬南宋曾竹山陶瓶,所收標本共二千零一十五件,

8.澎湖陶瓷外銷用:

除了澎湖、泉州、菲律賓等都有大量的發現,據推測可能當時裝酒,連瓶帶酒外銷。

另外,去年又在中屯開挖出大批宋元陶瓷殘片及五代十國的陶瓷遺片,

對於埋首澎湖宋、元陶瓷研究達三十餘載的陳信雄教授是一個重大的發現。

陳信雄表示,澎湖宋元陶瓷數量繁多,其品類除澎湖外,

國內發現甚少而多見於海外各地的古代遺址。

它們不是澎湖本地使用之物,而是宋元期間行銷海外的外銷陶瓷。

9.揭開迷霧教人興奮:

現年六十四歲的成大教授陳信雄,投入考古採掘、整理歸類、重建龐雜的宋元陶瓷遺片,

算來已有將近三十年的時光了,儘管日日與這些殘陶、碎瓷相對,

郤依然感動、震懾於瓷片散發淡淡幽光中,所透露的點滴史詩。

陳信雄表示,陶瓷雖不能說話,卻是研究歷史的最佳信物,由於它的易毀損與實際用途,

因此在短短的年代裡,便會有製造不同形貌、紋式的產品,而這恰是斷定歷史年代,最可靠也最難以作偽的証物了。

由於自幼也頗愛藝術,從台大歷史系畢業後,又讀藝術研究所,才真正「認識」了陶瓷,

再讀博士班時,便專注於陶瓷史研究,也因而有幸發現、投入澎湖遺留宋元陶瓷這豐富的歷史領域中。

竟不覺三十年光陰已過。回憶當初,在澎湖頂著烈日,像著魔似的四處採集碎陶瓷片,

累透之餘,偶然又發現了美麗的瓷片銘上的印花紋式、雙魚的躍動、古人工藝的造詣之超卓乍現,

心靈總是又被怦然的觸動,又繼續工作,一點一點的累積,

全然為了要拼出、看出那存在的歷史圖像究竟為何所驅使。

爾後的整理工作,雖然龐雜,但一步步撥開歷史謎霧,又教人興奮不已,

他笑著說,記得葡萄牙人曾經驚嘆「瓷」乃是上帝最美的造物,就是這一句話啊,最最深得我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