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樹移植

資料來源:生態與工程

樹木移植技術概要

列管保護樹木移植計畫

一、移植適期:

為確保樹木移植之存活,應有時間規劃,不宜驟然進行移植,務使植物儘快恢復生命力。一般常綠樹種以冬季休眠期為宜,因為氣溫低,蒸散及呼吸作用較小。落葉樹種一般以落葉後休眠期且未萌發新芽前為宜。棕櫚科因移植時根部易受傷,但能在折斷傷口癒合發生新根,適合於易發根的春季移植。

二、修枝:

喬木應配合樹型,並於斷根前作適當之整枝修剪,剪去過密之枝條、病蟲害枝、衰弱之下垂枝、折裂枝、徒長枝及主幹 1.5 公尺至 2 公尺以下之枝條,但無論修剪幅度為何,皆應保持該樹種良好之樹型。凡直徑大於 50mm 之枝條應避免不當修枝造成植株裂傷。相關技術說明詳見 林木修剪觀念與技術

三、斷根

•  斷根次數應依植物種類作彈性調整,大樹移植斷根處理應分二次以上進行。

•  一般而言,根部經斷根後,傷口癒合至明顯新根長出約需 30 60 天,所以最後一次斷根後應間隔等待鬚根長出,根系恢復生長後再行挖掘。

•  斷根時須先決定根球之直徑大小,一般以樹幹基部直徑之 3-5 倍為?

•  斷根時將預留根球的範圍劃在地面上,分出數次斷根之部位,在本次斷根部份鏟出一條約 200mm 以上寬度之環溝,深度視根系的深淺而定,約為 300 1,200mm 。露出之根剪斷或作環狀剝皮。

•  如因時間上不許可而只能行一次斷根時,應留 2 3 條大側根及 1 2 條主根,作機械性之支持作用,其餘可切斷或環狀剝皮;斷根後在環溝內填入砂質壤土和腐熟堆肥,並應立支柱固定樹木。

•  斷根處理時,所選擇之工具必須優良而鋒利,務使其傷口平滑,以助癒合組織之形成並快速長出新根。

•  斷根過程中如為截取規定大小之根球而需破壞既有道路時,應事先向道路管理單位申請同意後施行。斷根期間應保持開挖路面之平整,移植後應將所破壞之道路復原,並依規定填平樹穴。

四、挖掘:

•  挖掘主要原則儘可能保存較多的根系,不過於損傷植株的根部組織,使栽植後能迅速恢復吸收能力。

•  移植植物其挖掘範圍應比原斷根範圍略大以保護新形成之根群。確定挖掘範圍後再於範圍外挖掘 60 80 公分之作業溝至預定深度。

•  於作業溝作業時先從表土開始,見表根後再往下挖,遇粗根時應鋸斷不得硬剷,並保持切口平整,以免造成根球鬆動。未免挖掘後樹木傾倒頃斜應先用繩子加以固定。

•  挖掘之過程不得採用機械而應以人工挖掘,並注意不可使土球遭受破損或鬆裂而破壞根群。

五、植穴開挖及客土準備

•  應先將預定種植位置在現場標示,經監工人員確認後始可挖穴。

•  植穴開挖一般以根球直徑之 2 倍為宜,深度則與根球高度相同。

•  植穴內之石礫、混凝土塊、磚塊及其它有礙根系生長之物質應予撿除,現場予以清理整平,並速將廢棄物運至棄土地點。

•  植穴開挖後之表面應予挖鬆以利排水,種植前並應先測試排水狀況。植穴於灌滿水後 24 小時應予檢驗;如水未完全排放,應予改善後再進行次步作業。

•  植穴璧應縱直,穴底平坦為標準,切忌挖成不規則形狀。並應特別保留集中挖起之表土,以便日後回填。

•  客土應取自排水良好砂質壤土,土壤 ph 值在 5 7.5 範圍內,富含有機質,且不能含有底土、礦渣、粘土、石塊、結塊之泥土、活的植物、根、樹枝、有害雜草及其他外來物質,並且不能為泥濘之狀態。並可均勻混入有機質或其它土壤改良劑。

植穴客土量應參酌根球直徑、根球高、植穴直徑及植穴深度等因素決定,參考詳如下表:

種類

植穴深度( m

客土量( m 3

客土

原有表土

喬木

0.6

0.4

0.2

0.4 ×種植面積

0.8

0.6

0.2

0.6 ×種植面積

1.0

0.8

0.2

0.8 ×種植面積

1.2

1.0

0.2

1.0 ×種植面積

 

六、土球之包紮:

喬木吊運前應先將護根土球使用麻布或遮光網包裹,再用草繩以樹幹為起點,從上往下繞到土球底部沿溝底再由另一面到土球上面,再繞樹幹順時針方向纏繞打包,草繩纏繞時應隨繞隨收緊並排好理順,最後斜拉綁緊,一般以八爪對角綁法為標準,以充分確保根球不至鬆脫,損傷根系。

七、運輸

•  樹身之保護:喬木吊運前,其主幹應自基部整齊捆紮至最低之分枝處。吊運繩索綑綁處,應以較厚的軟性物質包裹、保護,以免搬運中受損。

•  事先調查運輸沿線的交通狀況及管線、天橋、牌樓等之高度限制以作妥善的處理。

•  大樹吊置於車上時,應以橫跨木柱以供樹幹依附,以免下側枝條折斷受損。

•  樹木放置妥當之後,無論運送距離長短,均應以繩索固定,以維護人、車及植物之安全。

•  長距離運輸宜用網布覆蓋,防止強風、烈日之害。根球並應保持完整及濕潤。

•  以上運輸與裝卸過程,應豎立或標示合乎規定之明顯標誌以警告來往車輛及行人。

•  植物應儘量於當日種植完畢,如植物運抵工地當天未及栽種則應立即存放於蔭涼之土地上,並加遮蔽設施、澆水、以免乾枯、受損。

八、定植

•  樹木放入植穴前,植穴底須先舖放一層腐熟之有機質堆肥與土壤之混合介質使之成饅頭形,以利植株根球底部密接土壤。

•  種植時應用吊車將樹木小心輕放入植穴中,應將無法腐爛及影響根系生長之捆繩及包裹物解除。

•  苗木固定後進行填土,首先於土球四周均勻地填以表土及客土並壓實,最後再將底土填於最上層與鄰近面齊平。

•  植後應在樹幹周圍作一個土圈隆起,並須壓實以防止水分流失,立即充分澆水,可分一次或分次澆灌,待水分被吸入土壤後,再添加土壤並壓實,栽植深度應保持原有的根際深度。

•  栽植區如因栽種作業而受損,應將該區復原至近乎其原有狀況,並應清除區內之碎片、損壞之木樁及剪下之枝葉,整治工地。

九、維護

•  澆水:定植後為使客土與根球密接,第一次澆水時必須均勻濕透,夏季炎熱天候下,澆水時間最好選擇晨間 5 7 時及傍晚溫度下降時為佳。種植後澆水量及頻率應配合天候及植物特性,以免因水份過多或過少而影響植物生長。

•  肥料應於定植後 1 2 月開始施撒,以後每隔兩個月施撒一次,休眠期的植物應停止施肥。

•  施用殺蟲劑或殺菌劑時,應選擇合宜的天候及時間,並應以臨時樁及繩子圍出噴灑範圍,再將標示噴灑時間等警語之防水標籤掛於範圍繩上,俟危險期過後即拆除該臨時性警告設施。

定植後應使用支柱以確保樹木不至動搖,且支柱與樹幹之接觸部分應襯以軟性材料,以防樹幹受損,埋入土中之深度應在 500mm 以上。

大樹移植

移植可以說是大樹保護工作上一個甚具爭議性的做法,因為一株大樹長成不易,不當的移植卻可能造成大樹的死亡,或是即使不死,也在強度修剪下缺手斷腳,活得毫無尊嚴,有鑒於此,在開路、建屋或其它開發工程基地上若有大樹生長,首先應該考慮的是移植的必要性,其次才是技術問題,所謂移植的必要性,考慮的因子可能非常複雜,環境限制、成本、人的因素等等,嘉義大學廖秋成老師曾就交通安全及大樹立地環境的考量提出,原地保留可能反而成為交通事故的肇因、環境改變後老樹立地已不利生長等是可以考慮移植的狀況(2001, 2005, 2006),否則,以規劃的方式將大樹基地規劃為庭園或綠地等景觀的一部分,應是對大樹生育最佳的選擇。至於技術問題,則包括完善的事前準備、充足的時間、適合的季節、好的工具以及有經驗的操作人員等等,移植前的準備工作(廖秋成2001, 2005, 2006)重點如下:
1. 至少要有四個月的準備期用來斷根與發新根,分兩次進行斷根,每次間隔時間為兩個月。
2. 根系保留的土球(根球)直徑以樹幹基部直徑的3-5倍為原則。
3. 移植過程中,根球要儘可能保持完整,因為根球內充滿新生的鬚根,這些鬚根是大樹移植後能否成活的關鍵。
4. 移植季節一般以氣溫仍低、樹液即將開始流動的初春為最佳時間,落葉樹種應在發芽前移植,松樹應在新梢萌發前,棕櫚科植物則因高溫季節時肉質鬚根再生能力較佳,所以以春夏移植最好。
5. 採高植方式避免根系受排水不良影響呼吸。
6. 定植後應有適當的支撐。
7. 注意水分的管理。
此外,大樹在移植前常會將樹冠進行極強度的修剪,目的是藉由減少枝葉的水分蒸散量,以因應斷根所造成的水分吸收不足,然而,過度的樹冠修剪,同時也降低了樹葉進行光合作用製造養分供應植物生長的能力,因此,禿頂式的修枝移植方式是不恰當的,應該避免。

老樹斷根

參考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宜蘭縣樹木保護資訊網 刊載日期:2008/2/5

斷根是老樹、大樹移植時第一個必要的準備工作,斷根並不是把樹根全部砍斷,而是先斷樹的側根,大樹移植斷根最好分23次以上,一般而言,會先斷一側,待傷口癒合至長出新鬚根,再進行另一側斷根,通常斷根長出新鬚根約需3060天,所以從第一次斷根到挖掘移植,最快也需34個月時間。  
   
若時間上不許可只能一次斷根時,則應留23條大側根及12條主根,不能全部斷根,斷根後可在環溝內填入砂質壤土和腐熟堆肥,並以支柱固定樹木,避免傾倒。斷根時最好選擇鋒利的刀具,讓傷口平滑,有助於組織癒合並快速長出新根。 
 
另斷根的時間需與移植時間配合,一般常綠樹種以冬季休眠期為最佳移植期;落葉樹種以落葉後休眠期且未萌發新芽前最合宜;棕櫚科因移植時根部容易受傷,不過因能在折斷傷口癒合發出新根,所以適合於易發根的春季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