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楓丹白露
巴比松風景畫裡的世外桃源

作者﹕白宜芳

 


一百多年前,巴比松畫家拋棄巴黎的繁華喧囂,走進楓丹白露森林以自然為師,忠實描繪純樸的風景、農民生活與內心的感動,或許這是人類重返自然、返本歸真的本性使然。


正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的十九世紀巴比松派「農情楓丹白露」大展,百幅作品全部來自日本中村武夫的收藏,包括米勒(Jean Francois Millet)九幅、柯洛(J. B. C. Corot)十八幅,以及胡梭(Theodore Rousseau)、賈克(Charles Jacque)等三十一位畫家精采作品,這是巴比松風景畫首次在台灣展出。


走出學院 寄情山林

「風景畫」在十九世紀西方社會才開始獲得青睞。早期學院派倡導的「歷史風景畫」並非純粹的風景畫,而是以歷史故事為主題的「歷史風景畫」,風景僅僅是陪襯或布景,除了嫻熟的技法,畫家需具備的是文學與歷史的知識,而非對大自然深刻的觀察與認知。

十九世紀盛行的浪漫主義風潮影響所及,年輕的藝術家如柯洛、米勒、胡梭等不滿巴黎藝術環境,紛紛前往風景優美的楓丹白露森林裡寫生作畫,嘗試忠實表達大自然的美及田園農村的淳樸,畫家終日在林中漫步寫生、沉思,根據精細的素描或速寫原稿,回到畫室後再將作品完成。

畫家們大多居住在森林入口的小村巴比松(Barbizon),所以藝術史上稱這些畫作叫「巴比松畫派」,但仍有許多畫家主張巴比松獨立的地位,因它沒有整齊的理論可以形成畫派,其中成員的氣質與風格往往大相逕庭,巴比松畫家致力的表達面對大自然內心的感動是一致的,或許這是人類重返自然懷抱、返本歸真的本性使然。

巴比松畫家透過彩筆,賦予大自然一種浪漫情調與詩意,詩人兼藝評家波特萊爾說:「如果這些樹叢、群山、流水及房舍,即我們所謂的風景,令人覺得美,並不是因為它們自身之美,乃是由於我,由於我的優雅,由於我寄託其上的思想與情感。」這種寄情山水的移情作用,與我們中國人的山水畫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諦聽大自然 重拾赤子情

以前的人認為自然——森林、大海、高山深川,代表的是「不可知」與「危險」,人在大自然面前必須謙卑敬畏。

現代人對於大自然的態度則兩極化,有終日追求物質文明,無暇留意日月山川者;也有登百岳潛大海,深度進行大自然探險樂此不疲。而台灣山區不知時日的過度開墾、任伐山林,終究造成山崩、水災、土石流的後果。

在中南部風災剛過的時刻,觀賞來自於一百多年前楓丹白露森林裡巴比松畫家創作的大自然鄉村田園經典名作,一如走進一個精神性的世外桃源,讓我們深刻省思如何再度與淳樸的大地接軌,早日重現米勒畫中彷彿呼吸到農村稻田的氣息,與柯洛抒情寫意筆法中回憶童年遊戲的赤子之情。


速寫巴比松名家


森林並不是巴比松畫家唯一畫畫的地方,這裡遼闊的田野、辛勤的農夫,是作畫的另一個選擇。


米勒如敘事詩

米勒聞名於世的「晚禱」與「拾穗」,畫中淳樸溫厚的農夫、秋收田上金黃的氣息、人與大地相依為命、宗教般的尊嚴莊重,米勒樹立了後世描繪農村生活寫實的典範,並將農夫題材高尚、莊嚴化。


柯洛似抒情詩

柯洛是巴比松畫家中一位資深又傑出的前導者,性情真摯、熱愛大自然,他說:「我生活中唯一的目的,就是畫風景。我以強烈的情感和不屈不撓的毅力追求自然……」,柯洛足跡遍及法國全境,不斷尋幽探勝、擷取美景,他精確地捕捉明暗色調的變化,創造出景色遠近的層次感、空氣透明感,畫面上洋溢著一個獨特的詩情氛圍,吟詠出大自然悲歡的調子。

柯洛晚年更發展出一種充滿濃厚懷舊的「回憶」作品系列,多年前邂逅的美景、心靈瞬間即逝的感動,經過記憶的沈澱與昇華,自由地重組與再現於畫布上,畫作如一八七○年的「涉水牧童」、一八七三年的「收集鳥巢的孩童」,這些寫意的風景畫達到了寄情山水的極致表現。


森林哲學畫家--胡梭

「活在靜謐中的人,將成為世界的中心。」

有森林哲人雅號的巴比松代表性畫家胡梭的這句話很有震撼力,在展覽上引起了筆者的好奇心。

他說:「我們的藝術足以達到我們所欲追求的悲壯,藉著描繪的誠懇度,藉著分毫不差的真實性,心存敬虔的觀察,終將夢到浩大的生命……」多麼豪邁的繪畫宇宙觀呀!

他受到學院派的排擠遠離了巴黎,不久,楓丹白露森林便成為他心中自然的代名詞。他面對大自然如同畫肖像一般認真,以宗教般虔誠面對著一棵樹、一片石。

逡巡森林時,他以科學家的眼光觀察,為橡樹、沼澤作肖像,平原、沙漠、地塹奇岩、斷崖……種種地貌在綿密的素描下如實呈現,為這座森林留下大量的「風景肖像」。

胡梭喜歡選擇蒼茫的大地景色,用犀利的觀察力、緊密造形刻畫的手法處理,畫中蒼茫的自然景物,也反映出他浪漫的情懷。

林中樹叢蔭地、草木光影搖曳,不同時辰、不同光影的瞬變,胡梭瞭若指掌,藉著繪畫的引導,終將度他到自然、浩大的彼岸。──轉自台灣大紀元時報

 

誰與米勒長眠於巴比松?

 

1849年,米勒逃離霍亂肆虐的巴黎,同時逃避厭惡他、他也厭煩的巴黎上流社會,來到楓丹白露森林旁的小鎮巴比松。他原本只預定在巴比松小住幾周,沒想到一住就是27年。時至今日,米勒更形同巴比松的守護神。

 

在巴比松的米勒,過著一半像畫家,一半像苦行僧的日子。他最忠實的好友胡梭(Rouss au)則自喻為「林中人」。

 

和米勒截然不同,胡梭是最典型的巴比松畫家,他總是從早到晚不停在森林中寫生。或安坐在樹下,或待在水塘邊,或在岩壁的陰影下觀賞大自然,在一天中的各個時刻,在不同的氣候狀況下,不同的季節中仔細觀察。他留意大自然最微末的細節變化,為每一棵樹畫「肖像」。

 

胡梭早年很「背」,曾八次選件參加沙龍展,八次落第。直到1848年,他終於受到法國政府的肯定,受託繪製「森林邊緣,日落」(現藏於羅浮宮),開啟了聲望之門,並於1852年獲頒榮譽勳章。

 

比米勒更早獲得法國官方肯定的胡梭,也比米勒更早獲得美國收藏家支持。當米勒還過著窮途潦倒生活的時候,胡梭甚至曾偷偷收購米勒的畫「施肥的男人」,然後跟米勒謊稱是美國人買去的。胡梭也積極地把米勒介紹給一些藝術收藏家,以改善他的生計。

 

1867年是米勒生命中最悲喜交集的一年。當年的萬國博覽會,展出米勒最具代表的「拾穗」、「晚禱」、「牧羊女」等八幅畫。「養鵝的少女」和「冬」在沙龍展獲首獎。這一年的年終,米勒卻在哀痛中度過,因為中風的胡梭歷經痛苦的煎熬,最後死在米勒懷裡。

 

8年後(1875年),米勒也跟隨胡梭回到天家,兩人比鄰長眠於巴比松附近的夏伊。

 

在巴比松,一座雕刻有兩人頭像的紀念碑,則成為巴比松地標,以凸顯他倆有如「巴比松守護神」的一頁傳奇。

胡梭 彩繪「巴比松傳奇」

分類:培養世界觀
2008/07/08 20:47
胡梭 彩繪「巴比松傳奇」
 
鄰近巴黎近郊的巴比松,有一座雕刻有米勒頭像的紀念碑,和米勒並列的是他的好友胡梭,因他倆猶如「巴比松守護神」,締造過一頁傳奇。

在台北造成轟動的「驚艷米勒」展,有一半的重頭戲由胡梭、柯洛、杜培…等巴比松名家領軍,在展場的第一區扮演迎賓重任。

儘管米勒也常被歸類為巴比松畫派,但他的畫風和其他巴比松藝術家截然不同,而每一位巴比松畫家也都有獨樹一格,台灣藝術大學教授陳貺怡稱之為「巴比松傳奇」。這批畫家又以長年定居巴比松的米勒和胡梭為核心。

陳貺怡說,胡梭早年很「背」,曾八次選件參加沙龍展,八次落第。直到一八四八年,他終於受到法國政府的肯定,開啟了聲望之門。

比米勒更早獲得法國官方肯定的胡梭,也比米勒更早獲得美國收藏家支持。當米勒還在過潦倒生活的時候,胡梭甚至曾偷偷收購米勒的畫,謊稱是美國人買去。胡梭也把米勒介紹給收藏家,改善他的生計。

造化弄人,等到米勒在十多年後接連獲得萬國博覽會、沙龍展首獎等肯定。中風多年的胡梭歷經痛苦的煎熬,卻在一八六七年底死在米勒懷裡。八年後,他倆在巴比松附近的夏伊墓園比鄰而居、永生相伴的故事,更添巴比松傳奇。

這對好友的生活和畫風迥然不同,米勒自喻為農夫、關心農夫、也畫農夫,他的畫裡人是主角、風景是配角。

胡梭卻自喻為「林中人」,樹才是他畫裡的主角。他是典型的巴比松畫家,從早到晚不停在森林中寫生,他的畫裡經常空無一人,即使有人也小如螞蟻,因為他想凸顯的是「大自然統御人類」的壓倒性。這回來台展出的「暴風雨的氛圍」即以神經質的筆觸,讓色彩破碎成的小色點,令人聯想起當時正在形成的印象派。

最適合負責擔任QA與QC的畫家, 非胡梭(Theodore Rousseau)莫屬.

第一次見到胡梭的畫, 認為這傢伙一定是個心思縝密又是個很耐煩的畫家, 說不定還有點神經質, 才能把自然界中如此複雜的光線與顏色一一描繪出來.
他的暴風雨的氛圍(Route dans la forêt de Fontainebleau, effet d'orage), 色調很複雜, 尤其是畫中植物頗多, 天空雲朵的顏色與變化又多樣, 這大概只有胡梭才能畫出來吧.
(上流嵐看到這幅畫的色調與複雜, 就猛搖頭)


現代的我們, 幸好有相機替我們捕捉大自然的瞬間奧秘, 但也說不定正因為相機的便利, 讓我們過度依賴, 反而讓我們逐漸喪失如此敏銳的神經與觀察能力.

胡梭其實是許多巴比松畫派畫家們的啟蒙老師.
我想, 可能是因為胡梭是那麼認真專注的感受大自然的四季變化, 傾盡全力用寫實的筆觸描繪大自然的奧妙變化, 這等態度影響了其他的後進畫家, 如狄亞茲(Narcisse Diaz de La Pena).
誠如書中所說, 胡梭以林中人自居, 將所有感官神經當作天線, 敏銳的接收來自森林所有訊息, 光線、陰影、透視, 用十分寫實、細碎的筆法描繪森林中的景色.

胡梭的畫風很寫實, 但色調較為陰暗又複雜, 總讓我覺得缺了些什麼, 導覽書寫出了答案, 在介紹杜培(Jules Dupré)時, 書中有一段話:"他的素描和胡梭幾乎無分軒輊, 油畫比胡梭還要溫暖".
是的, 胡梭的畫, 比較欠缺人文氣息, 他只是單純的想要把感受到的感觸, 誠實的描繪於畫布上, 不添加任何創意與浪漫.

這一幅是杜培畫的, 杜培喜歡的主題和胡梭很像, 但比較著重在植物本身, 加上光影變化, 勾勒出一幅以樹木為主的風景畫, La mare aux chênes :


你喜歡誰的畫風呢?

 

漫步巴比松米勒與畫家客棧

楓丹露

巴比松(Barbizon)原是巴黎東南方靠近楓丹白露(Fontainebleau)森林的一個小村莊,位於平原和森林之間,住的主要是農夫、採石和伐木工人。十九世紀中葉因田園派畫家,如胡梭(Théodore Rousseau, 1812-1867)、柯洛(J. B. C. Corot, 1796-1815)、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 1814-1875)等雲集,成為「巴比松畫派」的大本營而聞名,現在則有「畫家村莊」(village des peintres)的美稱,已是觀光客尋幽訪勝的一個重要景點。每逢周末或假日,做為巴鎮主幹道的大街(grande rue),一大早就停滿了來自四面八方的汽車,讓平日略顯幽靜的小鎮頓時熱鬧起來。

米勒和他的工作室
  星期天一大早,我們便開車從巴黎出發,約一小時左右抵達聞名已久,嚮往多時的巴比松。先到附近的觀光中心(office du tourisme)要點資料,並設定所要參觀的幾個景點。第一站是米勒工作室,雖然觀光中心的服務人員提醒我們,今天米勒工作室關門休館,我們還是漫步前往一探究竟。到的時候,門上果然掛著「關門」的牌子,巧的是門口正站著一位中年婦女管理員,一問始知今天雖然閉館,但仍接受預約有一團日本遊客要來參觀。既有例外,一切好辦,總不能自動放棄機會。於是鼓起三寸不爛之舌,說動對方讓我們也買票入內參觀,一償夙願。
  米勒出身窮苦農家,從小幫助父親勤勞的從事耕作。在發現他有繪畫天才之後,父親就把他送到瑟堡(Cherbourg)美術學校讀書,並因才華畢露,一八三七年獲得一筆獎學金前往巴黎習畫。最初進入浪漫派畫家戴拉勞西(Delaroche, 1797-1856)的畫室深造。無奈一個農家出身的子弟突然踏進花花世界的巴黎大城市生活,一切顯得土裡土氣,因此常受到同學們的奚落。考慮巴黎居大不易,同時為了逃離肆虐巴黎的霍亂流行病和避開一八四八年革命所帶來的騷亂,於是舉家在一八四九年遷居巴比松,甘願忍受一切農村的清貧生活,並開始描繪巴比松的鄉野與農夫。果然皇天不負苦心人,翌年他以「播種的人」參加沙龍展,獲得畫壇空前的好評。
  在「播種的人」之後,米勒又陸續畫了多幅以農夫和農村為題材的畫,例如「砍柴的婦女」、「牧羊歸來的人」和「拾穗」等作品。然而這些描寫農夫窮苦生活的作品,竟有人認為他是一個社會主義的煽動者,而受到學者的嚴厲批評。特別是「拾穗」這幅畫,完全在暴露當時歐洲農村的貧苦狀態,畫中拾穗人完全是靠撿拾麥穗來維生。正因為米勒的畫有一種強烈的社會主義色彩,於是遭到資產階級的抵制,使他的畫乏人問津,也使他陷入極度貧困的生活中,有時甚至連一日三餐都成問題。
  米勒工作室分為兩層,當年是向房東租住的,樓上是他的起居室(不開放),樓下有兩個展室,第一個展室展覽米勒的所有大小作品,當然包括大家所熟悉的「拾穗」、「晚禱」等在內。第二展室是可以出售的複製品,稱得上琳瑯滿目,美不勝收。米勒工作室看來是個私人機構,以複製品的販賣所得來維持工作室的經費。

畫家客棧
  除米勒工作室外,想一窺巴比松畫派的歷史,有兩個去處,一個是干拿客棧(l’auberge Ganne),二是胡梭住家兼工作室(la maison-atelier de T. Rousseau),它們是當年畫家們駐足棲宿的主要所在,現在兩者構成了巴比松畫派的省級博物館。一八三四年一對經營食品店生意的干拿夫婦開設了這家客棧,它收容了來自世界各地尚未成名的田園畫家和動物畫家,讓他們有個遮風避雨的棲身之所,並供應家庭式的溫馨伙食。這間被畫家稱做「綠色首都」的客棧,牆上爬滿常春藤,院子種滿玫瑰。它主要有兩層,樓上是寬窄不同的畫家臥室,共有六間,一樓有廚房和餐廳,雖經過多次修復,但大致保持原狀。白天,畫家們背上畫架,離開斗室,前往平原,鑽進森林,開始他們例行的工作。客棧的登記簿至今仍然奇蹟似地保存下來,上面記載著每一位房客的進出日期和停留時間。
胡梭的家
  胡梭是巴比松畫派的領導人和中堅份子。胡梭十四歲開始學畫,從青年時代起,便有作品被選送沙龍,但一再被拒於沙龍展門外,故被戲稱為「偉大的遭拒畫家」。從胡梭身上,我們看到,巴比松是當時非主流畫家的集結地,他們逃離了冷酷而現實的巴黎,在這廣闊無垠的森林裡找到自然,並拾回自我和自信。就許多畫家而言,這裡也是在他們窮困潦倒的人生當中,讓畫筆得以繼續揮灑的化外天堂,只要苦撐待變,轉機是有的,希望是存在的。
一八四七年胡梭來到巴比松,在此定居落戶,直到一八六七年逝世。胡梭的家,過去每逢週末或假日,是接待巴黎訪客聊天談心的好去處。一八六三年,幾位年輕的印象派畫家,如莫內(Claude Monet, 1840-1926)、西斯來(Alfred Sisley, 1839-1899)等也來到巴比松,與巴比松畫派的大師們相互切磋。莫內的那幅「森林中的野餐」就是這裡完成的。現在,這個家有很大的改變。一九八一年,在此正式設立了博物館,主要展出胡梭和當代畫家的畫。自一九九五年,胡梭的家與工作室和干拿客棧聯合在一起,並於二00四年成為省級博物館,收藏作品逾百幅,均為名家之作,值得參觀。(作者為史學工作者)

<驚艷米勒-園園之美畫展>導覽

魏政光 技師

<驚艷米勒>畫展正在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展覽,人滿為患。筆者曾3次到現場,被排隊購票和入場的人潮嚇到,打退堂鼓,最後在星期一一大早排隊順利入場,因參觀人數不那麼多,才得從容且仔細的觀賞全部畫展。福利委員會即將舉辦參觀此畫展之活動,筆者特簡要介紹畫的內容,並補充說明相關資料,作為技師參觀前瞭解畫展的背景資料。

展覽時地: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97531~95日。

奧塞美術館:1900建立奧塞火車站,於1929年功成身退,此後廢棄數十年,直到1986年改為奧塞美術館開幕,成為巴黎最重要的現代美術館。典藏年代界定於1849年至1914年間法國畫壇的精品佳作。這期間也正是現代美術百花齊放年代。

米勒生平:1814年生,逝於1875年,年輕時從事農作,從小隨神父學拉丁文希臘文,又熟讀莎士比亞等文學經典,因此他是深具文化素養的農民。1837年得到獎學金到巴黎學繪畫,後來獎學金中斷,1949年舉家遷到巴比松。從此作品多描寫農民生活,感人甚深,畫風以質樸、凝重,富有抒情氣勢,採用陰暗泥濁的顏色來表現。米勒一生窮困,因此淬勵出輝煌的藝術成就。

巴比松畫派:1848年左右,一批不是出身於藝術學院的畫家,如米勒、胡梭等厭煩了繁華的巴黎,跑到巴黎近郊巴比松附近郊野的楓丹白露森林去居住,並以該地美麗的自然風景作為繪畫題材,藝術史家稱這時期為巴比松畫派。

寫實主義:1848~1900年,在巴比松的畫家是西方藝術史中首次走出畫室,以廣闊的自然及明媚的景色為對象作畫,他們精確的描繪大自然,並藉著客觀現實的畫風,揭開了寫實主義的序幕。在1850年前後,米勒是代表寫實主義繪畫的3位畫家之一,其他2位是杜米埃和庫爾貝。

與米勒同在巴比松的畫家包括:柯洛、胡梭、勒盧、杜培、迪亞茲、德蘭、特華雍、波納及抗特等。

 

以下的編號為畫展的編號,茲就每幅畫作簡要說明如下: 

  • 403,柯洛,「夜晚-遠方的高塔」,以一種攝影般的眼睛嚴謹地畫出了一個「風景的片段」。

  • 404,柯洛,「收網」,畫中河水映照著天空。

  • 405,柯洛,「河畔柳樹」,柯洛美學的代表,以灰線為主要色調,細線條。

由於柯洛對自然的興趣,以及特別關注光線現象,使他被視為印象派的先軀。無論風景與人物,柯洛寧靜渾沌的如詩意境,都具有超越時間的美。

  • 406,胡梭,「楓丹白露森林中的道路,暴風雨的氛圍」,暴風雨的天色從鉛灰到黃色與鮮藍,烘托著粽色的秋色。

  • 407,胡梭,「路邊水潭,貝里的農莊」,胡梭畫了許多小畫,表現迷人的田園風光。

  • 408,胡梭,「小橋」,胡梭畫了許多小畫,表現迷人的田園風光。

以上三幅胡梭作品分別作於不同階段,因此,鋪陳出它的變化。

  • 409,裘勒˙杜容,「橡樹」,他喜愛樹林,在本作中試圖表現樹木最微末的細節。

  • 410,勒盧,「柯塞特的平原與沼澤,羅瓦爾河口」,畫中的水景,孤立的樹,空曠的視野,變幻的天空,描繪出他對故鄉景觀的鮮明印象。 

  • 411,波納,「尼韋內的耕作,第一次鬆土」,愛畫動物的女怪傑,從小母親為了讓他好好認字,畫動物讓她指認字母,這樣的練習,卻意外開啟了波納對動物的熱愛。

  • 412,裘勒˙杜培,「橡樹與水潭」,高大的橡樹枝葉茂盛,每片葉子與枝幹都各有表情。變幻萬千的天空、逆光的橡樹、映著光的水潭,整體氛圍鋪陳得張力十足。

  • 413,德崗,「楓丹白露農舍中庭」,相當典型的風俗畫題材,描繪樸素的農舍庭院中,正啄食的母雞、木桶以及柱杖站在門口的老婦。他一生沒什麼朋友,是孤獨的藝術尋道者。

  • 414,迪亞茲,「森林邊緣」,在宏偉的構圖中展現天空、密林、草地、林木等不同空間光線層次的處理功力。迪亞茲擅長於厚塗法,有不少後世畫家仿效。

  • 415,特華雍,「抓背的母牛」,白色母牛摩擦樹幹止癢,表情舒服又滿足,畫家敏銳的寫生觀察,最能讓人感動且會心一笑。

  • 416,多比尼,「春天」,他在世時就富有聲望。這幅散發詩意的作品,是多比尼用擅長的畫法,在橫間的巨大畫幅中,以全景視野描繪春天的植物抽出新綠的景像。

  • 417,杭特,「農婦」,杭特是美國豪門富公仔,他筆下的「農婦」,自然散發出優雅的氣質。他偏好描繪繁瑣細節,以金黃麥穗、紅色的罌栗花呼應穿著白衣、棕裙的年輕農婦,鋪陳出優美的畫作氛圍。

  • 418,多比尼,「格拉弗的草地,在卡爾多斯省的維耶維勒」,畫森林月夜,是西方風景畫少見的取材。月夜幽微的光,比陽光更難表現,多比尼以顫動的筆觸表現月光的閃現。風的輕拂,手法已經很有印象派的畫風。

  • 419,特華雍,「看守人與他的獵犬」,帽緣低下的獵場看守人,襯托了前方數隻亮光的獵犬。秋天是狩獵季節,獵犬正蓄勢待發,彷彿聽到了興奮的吠聲。

  • 420~42119世紀中晚期,知名攝影家納達所拍攝的米勒肖像,以及紀錄法國農村實際生活的22幅原版相片。可將它與米勒所詮釋的法國農村生活作互相對照。

  • 422,米勒,「娥貞娜˙菲利克斯˙勒克圖瓦女士」,是米勒第一任妻子的妹妹。

  • 423,米勒,「查理˙弗亞當」,是童年玩伴的妻子。

  • 425,米勒,「兩名浴者」,米勒為了餬口畫裸體畫,因被譏笑是專門畫裸女的,而立志從此不再畫裸體畫,這幅畫中一男一女所塑造的裸體是強而有力軀體,充滿結實樸素的力量。

  • 426,米勒,「躺臥的裸女」,披散長髮趴臥在被褥凌亂床上,這位年輕的女子,很可能就是米勒的妻子勒梅爾。米勒藉著繪製裸體畫,不斷磨鍊描塑人體的技巧,這段扎實歷鍊,大有助於日後畫人物時的表現手法,終身受用不盡。

  • 427,米勒,「簸穀的人」,簸穀的人弓起上半身顯得張力十足,米勒運用紅、黃、藍三原色出神入化,尤其麥子翻飛時塵土飄揚的效果,逼真得讓人看了不禁想打起噴嚏來。

  • 428,米勒,「拾穗」,米勒的「拾穗」是曠世傑作,像優美的勸世詩,提醒世人莫忘照顧貧苦的可貴美德。拾穗者活得辛苦,卻是窮人的活路。三位拾穗者用勞力頑強的生存下去,生命有了值得尊敬的尊嚴,有幸親臨目睹「拾穗」及下幅的「晚禱」是多麼的難能可貴。

  • 429,米勒,「晚禱」,畫面布局很單純,因而有樸素的美感,在平坦遼闊的田野中,低頭禱告的姿態是如此的虔誠動人,米勒巧妙的將地平線拉高到畫面的三分之二,接近人物的肩膀位置,反襯出人物顯得更為謙卑。

  • 430,米勒,「坐著編織的牧羊女」,米勒忠實地紀錄農村生活景像,也傳達出人的生活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關係。

  • 431,米勒,「縫衣婦人」,她的容貌樸實無華,在工作中的專心與認真,流露出動人的安靜力量。

  • 432,米勒,「紡紗女,奧井涅的牧羊女」,土堆兩隻羊在吃草,背後的白雲襯托出少女勤勞的身影。

  • 433米勒,「在格賀維勒的諾曼地送出牛奶的女工」。

  • 434,米勒,「牧羊女與羊群/大牧羊圖」,遠方的地平線籠罩著夕陽餘暉,逆光的牧羊女化為一尊寧靜塑像,畫面有沉靜安祥的和諧之美。

  • 435,米勒,「春天」,這幅畫是米勒生前最後幾年才完成的。畫中春季雷雨的烏雲、雨後的彩虹、飽含濕氣的泥土,開花的果樹與盎然的野花、路邊樹下有人正在避雨,畫中的春光明媚,色彩與明亮度都大為提高。

  • 436,米勒,「有羊群的牧場˙月光」

  • 437,米勒,「格勒維勒的教堂」,米勒憑記憶畫出故鄉格賀維勒教堂,這是他晚年最後作品之一。

  • 438~447,這些是法國共和國時期(19世紀末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生前名燥一時的畫家,為節省篇幅,僅介紹440445兩張畫。

  • 440,布爾東,「拾穗者之歸」,這是1859年沙龍展首獎作品,被藝評家讚賞為「優美的農村金像柱」,但畫中呈現儀表端莊、衣服整潔、高貴自信的女性,和現實中真正的農婦差距很大。

  • 445,達尼安-布維赫,「在林中」,「在林中」是一幅精心建構的作品,畫家在並不寬廣的畫面中和諧地安置了幾個相貌分明、姿態迥異的人物。這幅畫引人注意的特殊手法是,消失點的位置很高,而且特別強調從左下角到右上角的對角線,將觀眾的目光從送飯年輕農婦轉過去的臉,引回路過此地的音樂家,想來音樂家演奏完畢後會分享農民的粗茶淡飯。這幅畫獲得不少佳評,證明自然主義畫派已受到藝評家的肯定。

參考文獻

國立歷史博物館展覽現場及聯合報出版<驚豐米勒-田園之美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