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花生 可能有助預防腸癌

資料來源:2006.03.02自由時報〔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

內容摘要:

1.花生防直腸癌:

一項追蹤十年的大規模流行病學研究發現,適度食用花生可能有助預防大腸直腸癌,

此發現已獲刊於最新一期的世界腸胃學期刊(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研究樣本:

此研究由中國醫藥大學公衛學院與台大流病所合作,針對澎湖湖西、白沙、馬公

及台北縣三芝、嘉義縣朴子、新竹縣竹東及高雄縣高樹共七個鄉鎮、

兩萬三千九百四十三位居民,一九九一年起進行飲食型態調查,

追蹤十年後,發現花生攝食次數與大腸直腸癌有負相關。

3.樣本統計

中國醫藥大學風險管理系助理教授葉志清表示,此研究中,

每週吃兩次以上花生製品的女性,罹患腸癌的風險降低五成八;

男性罹癌風險雖降低兩成七,但未達統計顯著水準。

而每週吃兩次以上醃製食物的女性,罹患腸癌的風險,是一般人的兩倍。

4.樣本解釋:

(1)原因推測一:

台大流病所教授陳建仁表示,這是一項很有創意的發現,

但應先保守看待,仍須更多研究去驗證。

目前唯一可解釋的旁證,是曾有研究指出,

花生所含的植酸、植物固醇與白藜蘆醇,可能具抗腫瘤效果。

(2)原因推測二:

嘉義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邱義源是國內少數鑽研花生研究的學者,

他推測,花生中的多醣類成分有助腸道益菌生長,

而花生仁富含纖維質,此成分有幫助排便、預防腸癌功效。

5.樣本限制:

(1)食用份量及相關飲食習慣方面:

陳建仁表示,此研究問卷設計只問每週吃幾次花生,

並未問吃多少份量。葉志清則表示,

此研究並未考慮攝取紅肉或蔬果的量,

因此也有一種可能是,愛吃花生者大多愛吃蔬果、少吃紅肉,

導致罹患腸癌的機率降低。

(2)黃麴毒素方面:

對於這項新發現,北醫公衛暨營養學院院長謝明哲認為,

台灣氣候潮濕,花生儲存過程中易發黴,進而遭黃麴毒素污染,

多吃會導致肝癌,建議吃當季採收的水煮花生較安全。

但陳建仁表示,他過去針對同一族群研究發現,

花生攝食量與血中黃麴毒素濃度並無相關,

多吃花生並未增加肝癌風險。

附錄:花生芽 抗老化顧心臟

資料來源:2006.03.02自由時報〔記者王昶閔/台北報導〕

1.花生白藜蘆醇含量勝紅酒:

近年來紅酒因內含白藜蘆醇,其抗氧化、抗老化、保護心血管等功效備受矚目。

嘉義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邱義源歷經多年研究發現,

有長生果之稱的花生,發芽後的白藜蘆醇含量,竟比紅酒還高出十到一百倍!

2.花生具有成為健康食品的潛力:

邱義源的系列研究,已刊載在美國化學學會出版的

農業與食品化學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e and Food Chemistry),

花生芽可望成為具潛力的保健食品。

邱義源指出,一般紅酒約含一到二ppm的白藜蘆醇,

但花生芽卻含有三十ppm,經過特殊方式培育後,更可以提升到三百至五百ppm,

日前完成的動物研究,也證實了其食用安全性。

3.黃麴毒與花生發芽:

白藜蘆醇可抗菌,但一般人以為花生發芽代表受到黃麴毒素污染,就有毒不能吃了;

其實正好相反,受到黃麴毒素污染的花生,反而無法發芽。

4.花生芽:

他表示,花生芽是花生農的獨家食物,很少有人刻意栽種,

大多是花生農採集花生田在收成後所冒出的零星芽菜,

經過料理後,花生芽的外觀與口感和一般豆芽菜類似,

唯獨多了一份花生香,花生目前市價大約一斤要五、六十元。

5.花生發黴的原因

邱義源強調,台灣花生其實並沒有想像中容易發黴、受黃麴毒素污染,

其中以帶殼花生較安全,

因為花生之所以會發黴,主要是在工廠脫殼後沒有確實烘乾導致。

6.花生的營養:

邱義源認為,花生富含蛋白質、脂肪、鈣質、維他命E,

發芽後不但熱量會減低,白藜蘆醇含量也會大增。

台大醫院營養部主任鄭金寶表示,

十顆花生的熱量相當於一茶匙油﹙約五公克﹚,

花生油是不飽和脂肪酸、有益心血管,但肥胖、痛風者不宜多吃。

7.花生新價值花生農開心…〔記者楊雅民、王昶閔/台北報導〕

根據農委會農情預測,台灣花生年產量約在六公噸左右,

常常加工為食用花生果仁或是製作花生油等。

近年因為產量過剩、價格不敷農民種植成本,幾乎成為夕陽產業。

發現花生新價值,讓許多農民十分開心。

7.花生芽菜這麼栽

想要吃健康的花生芽菜,嘉義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邱義源表示,

過程很簡單,首先找新鮮花生仁,先泡水四到六小時發芽栽種,

方式就跟一般孵豆芽菜一樣,但應注意避免日照,以免增加芽菜苦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