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一百年來的飲食演變:從完整食物到精製食物。

資料來源:陳俊旭(2007)。吃錯了,當然會生病。臺北市:新自然主義

內容摘錄:

一、百年前的食物:

        1.吃完整食物:

             即少加工、少人工添料、無化學肥料、無農藥、無生長激素、無人工雌激素的天然食物。

        2.西方人吃傳統西餐:

            即湯、生菜沙拉、薯泥、麵包、牛排、雞排、水果等。

二、台灣五十年來飲食的改變:

       
 1.無所不在防腐劑、人工添加物--色素、糖精、阿斯巴甜、雙氧水等。

         2.大量使用農藥、化肥、抗生素、人工荷爾蒙--生長激素、雌激素等。

        3.環境污染使人人中毒:戴奧辛、多氯聯苯、石棉、DDT、汞、鎘、砷等。

        4.飲食內容西化:牛排、漢堡、雞塊、薯條.披薩、牛奶、汽水、可樂、咖啡等。

        5.脂肪過多且多壞油:以氫化、氧化油脂居多。

        6.長期處於營養不均狀態:食物中多高糖、高油脂等空卡路里,可以產生熱量,

              但缺乏維他命、礦物質、植物營養素等。

三、台灣五十前人的食物:

        零污染的有機飲食:未加工、無農藥、化學肥料。

        1.以澱粉為主食:吃飯配菜,雖為高澱粉,但因配合高運動量的生活型態,故能常保健康。

        2.油脂的來源:豬油與豬油屑,但因豬肉無抗生素、荷爾蒙、環境毒素,故較衛生,

                且因蔬菜吃得多,運動多會抵銷負面影響。

       3.蛋白質需求:逢年過節才有雞鴨豬等肉類可補充,平常則從豆腐、豆干、豆籤、魚蝦等取得蛋白質。

       4.零食是節慶點綴:糖果、餅乾、中秋月餅、喜餅要婚喪節慶才吃得到,平常則吃水果之類的有益健康零嘴。

       5.嬰兒的食物:母乳、稀飯、番署、蔬菜等天然食品。

四、醃製品好嗎?

        古法釀製,不加任何化學添加物,最天然自然的東西,往往就是最好吃的,

        而且保存得當,不長蟲也不變壞,

        像是酸菜、味噌、豆腐乳、豆豉、醬油、泡菜、醬菜、菜脯等,

         都是在醃製過程中靠自然界的細茵來發酵和保鮮,頂多加點鹽或醣。

        食物在經過天然發酵,會產生對身體健康有益的細茵。

五、外食的問題:

       1.外食的四大問題:

          (1)食材與烹調方式,顧客無從插手。

          (2)嚴重缺乏蔬菜水果。

         (3)營養比例失衡:澱粉多、纖維質少、油脂惡劣。

         (4)零食。

    2.外食守則:

       (1)補充水果、多叫一盤蔬菜。

       (2)注意澱粉、蛋白質、油脂比例。

       (3)不喝甜飲料或吃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