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源:2007.03.09自由時報文/蕭正文
內容摘錄:
1.糞便潛血檢測
大腸直腸癌是由瘜肉變來,如果在瘜肉階段就能發現,並切除,
可以大大減少癌症的產生。
目前較常用的篩檢方法以糞便潛血檢測,準確度很高,
所以每年的例行健康檢查,對40歲以上的人來說,非常重要,
早發現、早治療,才會有好的預後效果。
此癌發生率主要還是與飲食逐漸西化、肉食、油脂消耗增加有關。
約90%以上大腸直腸癌是由瘜肉變來,而瘜肉從長出到癌化也需數年時間,
所以如果在瘜肉階段就能發現,並切除,就可以大大減少癌症的產生。
所以每年的例行健康檢查,對40歲以上的人來說非常重要。
●目前較常用的篩檢方法以糞便潛血檢測較為理想,一般化學法的檢測只能測出糞便中的鐵質,所以無論胃出血、腸出血、動物血、含鐵劑的維他命皆會呈陽性反應,所以較不理想。
2.人類血色素的免疫法
另一種是測糞便中,人類血色素的免疫法,可以排除動物血及鐵劑的干擾,但仍有一部份胃出血的病例,會影響到檢測的準確度。
●最好的大腸直腸癌篩檢是針對人類紅血球的免疫法,如果有胃出血經胃酸破壞,紅血球即不存在,所以不會受到胃出血的影響,但如果有痔瘡或肛裂出血時,還是會受干擾,所以在收取糞便標本時,應確定沒有肉眼可以看到的血存在。
目前國健局使用的大腸直腸癌糞便篩檢就有很高的準確度。一旦是陽性的病人,到醫院門診做大腸鏡檢查,約90%皆有病灶存在,是很值得推展的一項防癌工作。
3.肛門指診
●肛門指診是身體檢查的必要項目之一,早年約一半的大腸直腸癌皆位於指診即可以摸到的地方。
4.乙狀結腸鏡及大腸鏡
目前直腸癌約佔大腸直腸癌的30%,比率上已有向右側大腸增多傾向,可能的原因是目前健檢流行大量直腸鏡的檢查,切除了許多可能轉變成大腸直腸癌的瘜肉,所以左側大腸及直腸癌的比率才會呈現下降情形。
●乙狀結腸鏡及大腸鏡是另一種篩檢工具,可以清楚看到較小的瘜肉,並同時將其切除,對腫瘤也可切片檢查。乙狀結腸鏡約60公分較易完成,但不能做完整的檢查。大腸鏡有160公分,雖可檢查全大腸,但還是有少部份病人因疼痛、過去手術沾黏,或大腸太長而無法做到底。現在流行做無痛大腸鏡檢雖然不痛,但有增加大腸穿孔的機會,另外也增加花費。
5.大腸鋇劑攝影
●大腸鋇劑攝影較不會痛,且完成率高,但對小病灶較不易發現,糞便也會干擾診斷。發現了問題,還是需要大腸鏡來確認及治療。現在新型電腦斷層也可以用來做影像合成的大腸鏡,事前也需徹底清腸,對小病灶的診斷率高,也不會痛,但需自費1萬多元,對於不適做大腸鏡的病人是另一種選擇。
6.正子攝影(PET)
●正子攝影(PET)在台灣廣泛用來做健檢,利用癌細胞吸收較高量的葡萄糖原理,以含有同位素F-18葡萄糖讓癌細胞吸收,再以機器來掃描人體。可廣泛性篩檢人體中有無癌細胞,所以也常發現一些大腸直腸癌,甚至有零期大腸癌無意中被發現。優點是可做全身性檢驗,不侷限於只檢查大腸直腸癌。唯費用較高,約需3、4萬元。
7.CEA、CA199等癌症指數
●CEA、CA199等癌症指數也常在體檢項目中,可以篩檢出一些病例,但準確率不高,因為有些末期病例癌指數還是正常,有些抽菸者或其他病變極可能會造成CEA、CA199之數值升高。目前主要應用於手術後追蹤癌病有無復發之參考指標,對於一般民眾篩檢大腸直腸癌幫助不大。
(本文作者為三軍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