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海
資料來源:買福相(1998)。人與海:台灣海洋環境。臺北市:聯經。
內容摘錄:
一、序:
1.有海洋才有生命:
金星沒有水,所以沒有生命;海洋是水的母親,有海洋才有生命。
2.本書是1997年六月在台北舉行的台灣海洋環境大會的紀錄。
作者有19人。包含8篇專題講稿、3篇特約稿、2篇相關稿件、4篇貴賓講稿、2篇座談會紀錄。
3.買福相先生認為籌備會應該討論的議程應包含以下諸項:
大會會址、時間、方式、內容、邀請主講人、籌備工作及大會主持的分工、經費、出版、公關。
4.四本好書:
奧爾(Earle)的海變(Sea change, a message of the oceans),尹萍的海洋台灣。戴昌鳳的珊瑚之美、海洋奇觀。
奧爾說:威脅海洋最可怕的事是人類的無知。
尹萍說:荷蘭工程師對台灣印象最深的是:看見一位小孩喝完販賣機上買來的飲料後,竟隨手把空罐丟地上。
5.大會的目的:
標明少貪多理想。把生活素質提高:一池清水、一朵白雲、一個孩子健康的微笑,比多消費品更重要。
二、潮來潮去:
1.人與海(買福相):
(1)鯨魚:
人聰明能發明武器和大船,戰勝鯨魚,人是不是需要更高的聰明,去了解鯨魚絕跡的時候,
海洋就失去平衡,物種就失去平衡, 這種幾千萬年才達成的平衡,一旦失去,人可以堪?
(2)淡水:
淡水由雨和雪來補充,雨和雪來自雲,雲來自乾淨的海洋,海 洋病了,我們人類豈能不病?
2.海洋的律動(方力行):
(1)洋流:
如北太平洋 的洋流為我們帶來豐富的魚產,蘭嶼的飛魚、宜蘭的鰹魚、花東的旗魚,
都是順著這道洋流造訪台灣。北美洲西部的加州流為美國西海岸帶來了溫暖宜人的氣候。
(2)汙染:
產生光合作用的海洋表面,被人類放流在海水中的大量汙染物扼殺得奄奄一息,
幾千公尺平靜的海底,也因為人類劇毒廢棄物的深海拋投,而整個族群、整個種類的滅絕。
3.水世界與人類的未來(劉康克):
(1)海水大小:
若把教地球看作是一顆籃球,則全部海水大約相當一顆龍眼大小,
把水平均分布在籃球上,則僅有薄薄一層紙的厚度。
(2)聖嬰現象:
如果單單由太陽的照射量來說,地球的平均氣溫應該是零下二十度,
但是我們實際測到的是零上十五度, 這三十五度的差別是由於大氣的溫室效應所造成的。
當紅外光把幅射熱送回太空時,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和一些其它的溫室氣體就會把一部分的紅外光欄截下來 ,
使得地球的溫度溫暖宜人。但因為近二百年間,人類把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增加了三成,就使得聖嬰現象產生,
在聖誕節的前後發生氣候的反常現象,而以赤道太平洋附近最強烈。
1982-1983年間,北美洲鬧水災、南美洲大水沖斷公路;中美洲鬧旱災、澳洲乾死牛羊。
4.台灣作家的海洋文學作品:
廖鴻基:台灣島巡禮、尋找一座島嶼、漂島:一段遠航記述、台11線藍色太平洋、海洋遊俠-台灣尾的鯨豚、
梁琴霞:航海日記
曾 玲:一個臺灣女孩的航海日記、乘瘋破浪。
阿 彬:船上的365天
5.台灣作家的海洋文學童書:
鄭明進:臺灣近海的魚兒、美麗的珊瑚礁、海裡的大魚、爺爺的大漁船。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