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縣95年度「強化學生輔導新體制─行動研究方案」研究計畫書初稿
一、研究計畫名稱:海洋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行動研究─以池東國小為例
二、研究動機:
台灣是ㄧ個美麗的海島型國家,而澎湖更有東方海上明珠之稱,這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造就了澎湖豐富的地形景觀。正因為澎湖擁有天然的海洋資源,對於下ㄧ代海洋保育觀念的教育,更是當地教育人員責無旁貸的使命。
「學校本位課程發展」(SBCD)隨著九年一貫教育的推行,早已成為教師必備的專業能力之ㄧ。池東國小屬於西嶼鄉的中心學校,除了帶動學區的學習氣氛,更期望能以課程領導發展學校特色,進而提昇教師課程發展的專業能力。由於本校陳仁和校長對於西嶼鄉自然鄉土資源調查有著濃厚的興趣,曾經與校內教師共同完成了西嶼鄉的田野調查研究,並出版了鄉土植物等相關書籍,為澎湖地方貢獻在地化的第一手資料。池東國小學區附近擁有「小池角」廣大的潮間帶地形,不但擁有岩岸、沙岸以及玄武岩地形,廣大的海域中更含有豐富的魚類、貝類,這一片天然的資源,便成了學生們認識與接觸海洋的生態教室。既然海洋資源對於我們來說是那麼的唾手可得,為何我們不善加利用這獨特的寶貴資源,將這美麗的海洋傳承給下ㄧ代,讓他們能夠先了解大海的美,進而建立正確的海洋保育觀念,並能夠永續經營珍貴的海洋資源。因此,發展海洋學校本位課程的種子正悄悄的萌起。
就在95年2月,屏東海生館提出了鼓勵各校發展海洋本位課程的計畫,原本就希望將海洋納入本校的特色課程之ㄧ的我們,突然出現了更強而有力的支援。因此,經過校長與全校老師共同討論之後,決定將這一顆種子,孕育成為一朵綻放的花朵。為了能忠實的呈現我們發展海洋本位課程的過程,行動研究就成了最佳的研究方法,而本研究的目的則為:
(一)探究本校教師團隊如何進行海洋本位課程發展的組織運作。
(二)探討本校教師團隊如何規劃海洋學校本位課程。
(三)探討本校教師團隊如何實施海洋學校本位課程。。
(四)探討本校教師實施海洋學校本位課程後的成效評估。
三、背景分析(SWOTS):
本研究是由校長及全校教師共同設計全校性的海洋本位課程,因此,對於學校、教師、學生等的背景分析,則以學校SWOTS分析表呈現如下:
分析向度
|
S﹙優勢﹚
|
W﹙劣勢﹚
|
O﹙機會點﹚
|
T﹙威脅點﹚
|
S﹙行動策略﹚
|
學校環境
|
1.西嶼鄉中心學校,文教、商業機構集中區。
2.主體校舍及操場新建,
舒適整潔。 |
1.離馬公市區較遠,交通較不便,來往費時。
2.校地不夠寬廣。
|
1.利於與各文教機構連繫
。 2.利於專科設備及教學布置之規畫。
|
1.交通不便,專長教師
不易聘用。 2.校地狹小,兒童活動空間受限。
|
1
.善用文教、商業機構 2.妥善規劃學校空間。
3.善用中心學校優勢,爭
取專長教師及設 備 |
學校規模
|
1..全校共8班,兼有特教班及國幼班,資源豐富。
3.教師編制較六班學校充足。
|
1.普通班學生逐年減少。
2.特教班學生人數太少。
|
1.有利於了解各類學生特
質之了解與研究。 2.教師較充足,可相互支援教學。
|
1.每班學生人數太少,不利於團體互動教學。
2.特教班學生太少,面臨裁班之威脅。
|
1.善用教師進修,互相支援教學及研究。
2..規畫全校性活動,增進學生互動機會。
3規畫西嶼特教輔導機制。
|
教學設施
|
1.普通教室及專科教室大致齊備。
2.小型球場及操場各一。
3.建有水生池硬體乙座。
|
1.缺少室內運動場地。
2.校園教材化設施欠缺。
|
1.可充實專科教室設備。
2.可發展水生植物園區。
|
1.雨天上課不方便。
2.戶外教學實施不易。
|
1.征收土地興建室內活動教室。
2.建昆蟲生態教材園區及充實水生植物園區。
3.充實語言、社會教室專
科教室設備。 |
教師結構
|
1.年輕教師可塑性高。
2.年長教師學有專長,對
學校認同度高。 |
1.年輕教師對學校及社區了解不深,教學經驗較不足。
2.年長教師創新不足。
|
1.建立年長教師帶動年輕教師對學校的認同感。
2.利學校本位校進修活動,提昇教師專業能力。
|
1.缺乏研究風氣,不利課
程發展創新。 2.行動不夠積極,效能未能彰顯。
|
1.規畫行動研究方向,配合辦理對應之進修活動。
2.建立教師個人網頁。
3.辦理教師聯誼康樂體育活動,活絡同仁情感
|
行政運作
|
1.部分同仁行政資訊化業
務順暢。 2.同仁相處融洽。
|
1.部分同仁行政資訊能力待加強。
2.行政資料蒐集不全。
3.未建立工作細目。
4.未建立檢核制度。
|
1.資訊能力較強之同仁有心幫助同仁。
2.年輕教師具備資訊及學習新知能力。
|
1.行政資訊化程度不足,檢索不便。
2行政人員業務內容不夠明確。
3.公文報表延誤時限。
4.公文檔案雜亂。
|
1.各行政人員皆建立資訊上網。
2.妥善規畫行政職明細表,建立移交制度。
3.建立公文檢核制度。
4.公文檔案定期清理。
|
學生特質
|
1.活潑好動,喜歡運動。
2.秉性善良,可塑性高。
|
1.學習動機不強。
2.學習成就不佳。
|
1.利於運動團隊的組訓。
2.利於團體學習活動規畫。
|
1.缺乏家長之學習輔導。
2.缺乏家庭資訊設備。
|
1.規畫運動、藝文團隊彈性課程。
2.學生建立個人網頁。
3增加閱讀及英數教學。
|
家長特質
|
1.部分軍公教人員及經商者有能力關心學生。
2.部分家長有上網了解校務之溝通習慣。
|
1.單親、隔代教養者較無
能力輔導生。 2.一般家長,對學校事務參與度低。
|
1.可溝通優勢家長做好子
女輔導減輕教師負擔。 2.可利用網路和有上網習
慣之家長溝通。 |
1.單親家庭、隔代教養家庭,加重教師負擔。
2.優勢家長人口外流,弱勢家庭相對比例增加。
|
1.了解學生及家庭狀況
2.增加電話溝通頻率。
3.善用公告欄及連絡簿 4.認養弱勢學生做家訪
|
社區特性
|
1.社區退休公教人員多,
治安良好。 2.社區為本鄉文教、商業中心。
|
1.較少主動對學校事務關心鼓勵。
2.較少主動對學校友援與贊助。
|
1.利於學生上下學及居家安全之維護。
2.利於學生對公務與商務之認識。
|
1.不利於親師密切合作,
共同發展課程。 2.不利於激發教師服務之熱忱。
|
1.實施社區調查,請居民
協同發展社區本位課程。 2.提昇學生程度,建立學校口碑。
3.主動尋求熱心人士支援。
|
地方資源
|
1.退休之人力資源豐富。
2.文史資源豐富。
3.自然資源豐富。
|
1.人力資源未整合。
2.教師少參與地方文史及自然資源之田野調查。
|
1.利於合作共創鄉土課程。
2.利於學生戶外教之實施。
|
1.欠缺熱心人士居中鼓舞,資源整合不易。
2.教師缺乏田調知能,
實施困難,進度緩慢。 |
1.積極尋求社區熱心人士支援。
2.建立培訓機制,充實教師田野調查及創新教學知能。 |
四、研究設計: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目的在於了解本校教師發展海洋學校本位課程的過程,並評估其實施成效,以作為日後課程發展改進之參考。同時,也因為研究者即為教學者,課程發展與實施的過程中,除了透過相關文獻做為課程設計的相關依據之外,教師彼此間的討論分享與省思為本課程發展之重要紀錄,因此,採用行動研究法進行本研究較為適當。
(二)研究現場:澎湖縣西嶼鄉池東國民小學及學區附近之潮間帶。
(三)研究對象:澎湖縣西嶼鄉池東國民小學全校師生。
(四)資料蒐集的方式
1.會議紀錄:包括每次全校教師召開海洋本位課程發展會議,以及各小組間的討論 紀錄。
2.課程設計書面資料:包括各組教師所設計出的課程內容,活動學習單及評量卷等。
3.觀察資料:在實施海洋課程的過程中,紀錄教師與學生們的互動情形。
4.訪談:對於教師及學生分別進行訪談,了解學生對海洋課程實施後的反應,也進
一步了解教師在課程實施上所遭遇的困難與盲點。
5.教師省思手札:教學者的自我省思手札,分別紀錄教學實況、自我反省心得及解 決問題的過程。
(五)研究架構
以下為本研究之架構圖:
![]() |
海洋學校本位課程行動研究架構圖
(六)研究的確信程度
教育行動研究是ㄧ種教育革新的手段,結合行動與研究,試圖診斷特定情境中的教育實務問題,縮短實務與理論的差距(蔡清田,2001)。由於行動研究是以實務問題為
導向,其問題與情境都有其特定性,研究結果並非以普偏推論為其最終目的。因此,行動研究的效度也經常受人質疑。然而,行動研究的重點,不在於理論的推展,它重視的是行動者持續不斷反省的歷程。經由規劃、行動、觀察、反省與再規劃的歷程,得到新的觀點,並解決實際工作情境的問題(夏林清與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1997)。雖然行動研究的外在效度不高,但是行動研究的過程中,可以「三角交叉驗證」(triangulation)的方法,包括多種資料來源(觀察紀錄、會議紀錄、訪談記錄)、多位觀察者來增加研究的可信程度(胡幼慧,1996)。
五、研究進度:
(一)實驗課程的實施
本實驗課程融合了九年一貫課程語文領域、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社會領域、健康與體育領域、藝術與人文領域及綜合領域等六大領域之能力指標,設計一至六年級之活動設計。課程之實施期間未配合學校行事以及海水潮汐時間,預計實施期間為95年6月及9月,安排一個上午或下午的時間,全校統一進行海洋課程教學。
(二)研究進度
本研究進度如下表:
時間 工作項目 |
95年
|
|||||||
4 月 |
5 月 |
6 月 |
7 月 |
8 月 |
9 月 |
10 月 |
11 月 |
|
蒐集文獻資料 |
|
|
|
|
|
|
|
|
文獻分析 |
|
|
|
|
|
|
|
|
撰寫研究計劃 |
|
|
|
|
|
|
|
|
設計課程內容 |
|
|
|
|
|
|
|
|
課程實施 |
|
|
|
|
|
|
|
|
資料彙整 |
|
|
|
|
|
|
|
|
資料統計分析 |
|
|
|
|
|
|
|
|
討論研究結果 |
|
|
|
|
|
|
|
|
撰寫研究初稿 |
|
|
|
|
|
|
|
|
撰寫研究報告 |
|
|
|
|
|
|
|
|
六、研究預期成效:
(一)增進學生對海洋知識的理解。
(二)培養學生熱愛海洋的環保意識。
(三)增進教師從事教學革新的能力。
七、相關參考資料:
1. 胡幼慧主編(民85)。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2.
陳伯璋(民87)。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台北市:南宏。
3.
黃瑞琴(民85)。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
4.
蔡清田(民89)。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
八、研究人員學歷及分工:
姓
名 |
出生年月日 |
學歷 |
本計畫職級 |
性別 |
備註 |
陳仁和 |
37.12.18 |
台南師院課程與教學碩士畢業 |
計畫主持人 |
男 |
|
鄭源順 |
61.12.12 |
台南師範學院數理系畢業、台南大學課程與教學碩士班進修中 |
行動研究計畫第三章研究架構與方法以及第五張結論與建議撰寫 |
男 |
|
彭聰光 |
54.12.11 |
國立花蓮師範學校初等教育學系大學畢業 |
行動研究計畫紀錄、資料蒐集與分析以及第四張結果與討論撰寫 |
男 |
|
高欣蕙 |
67.09.11 |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畢業 |
行動研究計畫第一、二章撰寫與文獻蒐集 |
女 |
|
蔡志仁 |
53.10.18 |
台灣省立嘉義師範專科學校普通科五專畢業 |
課程研發第一組組員 |
男 |
|
蔡麗娟 |
64.02.25 |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大學畢業 |
課程研發第一組組員 |
女 |
|
歐秀娟 |
69.01.25 |
私立長榮管理學院國小師資班大學畢業 |
課程研發第一組組員 |
女 |
|
王嘉倫 |
69.03.14 |
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大學畢業 |
課程研發第二組組員 |
男 |
|
蘇宜姍 |
68.09.04 |
私立東海企業管理學系大學畢業 |
課程研發第二組組員 |
女 |
|
沈瑞華 |
60.06.20 |
國立空中大學社會科學系大學畢業 |
課程研發第二組組員 |
女 |
|
王慧倩 |
63.11.05 |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大學畢業 |
課程研發第三組組員 |
女 |
|
陳雅莉 |
63.01.03 |
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師資班大學畢業 |
課程研發第三組組員 |
女 |
|
呂淑華 |
70.04.05 |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大學畢業 |
課程研發第三組組員 |
女 |
|
九、學者專家教師諮詢名冊:
姓
名 |
現
職 |
蔡清田 |
中正大學課程研究所所長 |
林瑞榮 |
台南大學教育學程中心主任 |
吳新華 |
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組教授 |
洪國雄 |
澎湖縣共生藻協會總幹事 |
呂文雄 |
澎湖縣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輔導員 |
十、研究經費概算表:如附件一
附件一
95年度強化學生輔導新體制行動研究計畫經費概算表
計畫名稱 |
海洋學校本位課程行動研究─以池東國小為例 |
||||
計畫主持人 |
陳仁和
|
簽章 |
|
||
聯絡人 |
鄭源順 |
地址 |
澎湖縣西嶼鄉池東村104號
|
||
研究期限 |
95
年 4 月 15 日 至 95 年 11 月 30 日 |
||||
申請補助項目 |
單價 |
數
量 |
金
額(元) |
備
註 |
|
業務費
|
|||||
研究資料印刷費 |
20000 |
1(式) |
20000 |
研究成果印刷 |
|
資料蒐集費 |
20000 |
1(式) |
20000 |
行動研究所須購置或影印必需之參考圖書(含文具紙張、書籍、碳粉、墨水夾、資料夾、郵資、錄音帶等) |
|
電子計算機使用費 |
12000
|
1(式) |
12000
|
依資料之登錄(含質性研究之錄音轉錄及量化研究之編碼)、處理及分析等實際需要,按資料蒐集費百分之六十計 |
|
三、差旅費 |
14500 |
1(式) |
14500 |
赴台及縣內資料搜尋、洽專家學者諮詢指導差旅費 |
|
四、雜支 |
3500 |
1(式) |
3500 |
總經費百分之五(誤餐費、底片、沖洗費等) |
|
合
計 |
70000 |
以上業務費得視需要相互流用 |
|||
校長:
主任:
會計:
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