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澎湖漁翁教育網

澎湖縣池東國小岩之鄉探險記第三次週記    回首頁     回上頁

  四   ~    五 週

(10月23日 ~ 11月5日)

1. 陸連島外有一處學仔尾大礁石。漲潮的時候,不能走過去看大礁石;但是退潮的時候,可以從海蝕平台走過去看這塊有很多大大小小潮池的大礁石。

2.大礁石上面有幾個小火口,還有風化的貓江石,我們想把漂亮的貓江石搬回來,可是太重了,搬不動。校長說大自然的寶貝還是留在那裡讓大家欣賞吧!我們在潮池看到薄皮仔、寶螺、大頭仔等各種螺螄,還看到美麗的暗紫色光鰓蟲,還有綠身紫螯的方頭大額蟹。我們還看到老漁夫在這裡整理立竿網,老漁夫真是辛苦。(洪郁惠)

1. 學仔尾半島原來是一塊海水侵蝕以後留下來的岩塊,後來珊瑚碎屑沈積下來,把它和池西連在一起,變成了現在的陸連島。

2. 我們先繞者鼻頭山走。下面是廣大的海蝕平台,有很多石滬,不過大部分都壞了。遠方還有一座太陽能小燈塔,晚上給漁船指示方向。我們還看到有小孔洞的玄武岩、鐵氧化變成紅色的石頭;海邊還堆積著白砂、珊瑚礁碎片,我們在上面踩,真好玩!我們爬上坡看雕堡,欣賞海邊的風景。我們還看到文石窟,這裡以前出產文石,我們還撿了牡蠣殼化石。我們花兩小時繞了一圈陸連島。(黃中丞)

 

1.生長在海邊的植物叫做海濱植物。它的生長環境很不好,會被海浪打到,也會被太陽曬到,還會被沙子淹沒。我和向潔、校長一起去去調查海濱植物,因為郁惠、中丞和冠勳去參加足球比賽。

2. 我們看到最特別的植物是濱刺麥。濱刺麥是一種很刺人的草。母的會亂跑,因為它像一顆球;而公的就固定在沙堆裡。我們還用鹽地鼠尾粟的尾巴放進沙蟹洞,但是都沒有引出沙蟹,我們好失望。我們還看到澎湖縣花--天人菊也躲在海堤的牆角。我們調查累了,就躺在附近草地的白茅堆裡,感覺好像睡彈簧床一樣舒服。(陳蕙文) 

1. 在大果葉碼頭東邊可以看到小火口。小火口是岩漿從地底流出來的出口。大概是圓形的。它流出來的岩漿變成灰黑色的玄武岩。

2.小火口附近有碼頭,以前本地人到馬公都要來這裡坐交通船。現在建了澎湖跨海大橋,這座碼頭就荒發了。 附近還有一個造船廠?因為現在很少有人在捕魚,所以也沒有人在造船了。不遠處還有一間別墅,聽說是奇美博物館的主人許文龍先生的。以前這個主人常常來這裡渡假釣魚。現在可能太忙了,所以這棟別墅就被冷落了,別墅的屋頂都壞了,沒人修理,真是好可惜!(許向潔)

1.我們到大果葉採石場參觀。以前有怪手在這裡挖石柱、採石頭,拿去造橋和蓋房子。在這裡可以看石柱變成土壤的過程。石柱被雨淋又被風吹,石柱就裂成大石頭、再變成小石頭,最後就變成土了。岩石要經過很長的時間才能變成土壤,土壤可以種樹和種花。

2. 因為這裡以前有岩漿冒出來,在還沒有冷卻以前到處流,所以社區地底下到處都是石柱。不久前又有人在西嶼國中東邊亂挖石柱,我覺得很不好,因為玄武岩石柱是澎湖最美麗的寶藏,挖掉就沒有了。我們應該要好好保護這些大自然美麗的地質景觀。(陳冠勳)

指導老師的話:

1. 學仔尾礁是一處夢幻的礁石,因為它漲潮時仍然突出水面,引人遐思,讓人有一探究竟的衝動。能和小朋友一起走過潮間帶去看上面的小火口、壺穴、潮池、光鰓蟲是一大享受!

2. 花兩個小時繞完一座陸連島,仔細看她多采多姿的面貌。海蝕平台上多變的風化石,島上的褐鐵礦、沙岩、頁岩、島邊的沙灘、礫灘、珊瑚礁碎片灘、文石、化石與高處的雕堡都值得仔細探索。

3.海濱的植物不怕強風吹它、大浪打它、豔陽晒它、沙子蓋它、鹹水淹它。它們自有一套本領存活下來,不知小朋友可能因此體會惡劣環境的生存之道!

4.小火口見證了這裡在古時候曾經有岩漿冒出,形成了石柱,而石柱慢慢會風化成土壤。地質專家說1000年才能長出1公分的土壤。看著下面的石柱和上面薄薄的一層土壤,就會使人想起好不容易才生成的土壤,怎禁得起澎湖冬天的狂風吹襲?

  回首頁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