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群島的地理位置,位於台灣海峽中央附近,由近百個的島嶼、岩礁與沙洲所組成,散佈在南北長約60公里,東西寬約40公里的海面上。絕對位置是位於北緯23度09分至23度47分、東經119度18分至119度42分之間,北迴歸線通過虎井嶼與望安島之間的海域。
澎湖群島各島的分布情形:最北為目斗嶼(另一說法大磽嶼)、最東是查某嶼、最南是七美嶼、最西則為花嶼。地勢大致呈現南高北低的走向,位於西南方的貓嶼是最高點,僅有70公尺,其餘依序為:七美嶼64公尺、東嶼坪嶼61公尺、望安島54公尺、澎湖本島56公尺、白沙島42公尺、吉貝嶼18公尺、最北的目斗嶼僅有14公尺高。
澎湖群島總面積僅約127平方公里,是在1740萬年前,由於中國南海地殼張裂作用而產生裂隙,炙熱的玄武岩熔岩湧出地表,一直延續到820萬年前,地殼變動才劃下休止符。歷經千百萬年的海蝕與風化作用,如今地形就是以玄武岩為主的島嶼景觀。
由於全境地勢低平,地處台灣海峽中央,受到台灣中央山脈與福建武夷山脈影響,形成東北、西南走向的管狀通道,造成盛行的季風,深深影響到氣候,因為澎湖土地面積狹小與全境無高山,導致無法產生對流雨與地形雨,而且陸地乾燥缺水。
一、雨量部分:平均年雨量僅有1,200公厘左右(1998年至2006年統計資料),雨量80%集中於夏季,最大的雨量來源,是颱風過境所挾帶的豪雨。除此之外,由於陽光照射與東北季風強烈吹襲下,使得年蒸發量高達1,800公厘,所以島上以耐旱植物生長較適合。
二、季風部分:冬天大陸冷高壓氣團,從高緯度地區下來,因為缺乏高山的屏蔽,使得風速相當大,每年強風日數約有100天;根據統計,10月後至翌年1月風速都維持在每秒6公尺以上,其中11月的平均風速,更可達每秒8公尺左右;結構完整的大陸冷氣團,風速常會達到8級以上,陣風更達到12級以上,已經具有颱風規模。
三、鹽滷部分:冬天強勁的東北季風,海浪強力拍擊沿岸堅硬的礁石上時,海浪的飛沫隨著風勢,鋪天蓋地的往陸地飄落,產生俗稱的『鹹水煙』,這是造成植物乾枯死亡的主要原因。
澎湖群島的氣候型態,主要特徵是風大雨少,因為四周環海,鹹水的水域環境佔絕大部分,在海洋調節下,相對溼度倒是不低;由於澎湖群島在地質上屬於玄武岩方山地形,地勢平坦無高山與漥地,少有天然的濕地環境,例如:河流、湖泊、沼澤等;現有的淡水濕地,大多是人工建築與挖掘所形成,如:水庫、水塘、排水溝渠等。
在如此少雨與多鹽的環境下,各式各樣的植物都要在夾縫中求生存了,而其中需要潮溼多水環境才能生存的植物,例如:蕨類植物、水生植物、紅樹林等,可以在澎湖生長嗎?而在高鹽分的海水環境中,會有開花結果的維管束植物存在嗎?
國民中小學的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中,這些植物都是重要的教學項目,但在澎湖因為種類少、族群少、生長地點偏僻,不利於實地教學觀察,在欠缺實物可供使用情形下,只能經由圖片觀賞或網路查詢,這並不是理想的學習方式;而與台灣隨處可見的情形,簡直天差地別,基於這個理由,就針對蕨類植物、水生維管束植物、紅樹林、海生維管束植物等,在澎湖存在的種類與生長的狀況,作一個普遍性的調查與紀錄。
秉持『人不親土親』的觀念,經過長達三年時間的調查與研究,終於編撰「澎湖溼生植物快覽手冊」完成,讓這些與我們共同成長且大量需水的『嬌客』們,呈現在澎湖師生的眼前,希望在教師充分運用下,讓學生的學習不落於人後,以略盡個人棉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