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蕨類概說 | 貳、蕨類在澎湖的生長環境 |
參、澎湖蕨類生長概況 | 肆、澎湖蕨類面臨的隱憂 |
附錄:澎湖蕨類植物踏查(陳仁和增) |
『蕨』存在地球上約有4億年,日本學者又稱為「羊齒植物」,由於歷史悠久被稱為是『活化石』。在構造上,具有原始的維管束構造,繁殖方式不會開花結果,除了用無性生殖的方式,來增加植株數量外,還會以有性生殖的繁殖方式,進行世代交替的過程:以孢子囊生長孢子,利用囊裂開時的彈力,以輕小的身影,數量眾多的優點,隨著風力、水力的流動及附著動物皮毛上,四處散播孢子,等到適合生長的環境,孢子會先萌發成原葉體,再長出配子體,產生雌雄配子,結合產生新的『蕨』個體。
『蕨』在地球生物演化的過程中,一度是地球的優勢植物,現在雖然到處可以見到蕨類,但與其它維管束植物競爭,卻已經居於劣勢,優勢不再;一般而言,陰暗、溼熱的環境是它的最愛,就植株的構造來說,因為缺乏強韌的木質部支撐,爭取陽光的高度時,比不過維管束植物,吃虧不少;在繁殖方式,因為沒有開花結果的機制,在保護種子與基因交換的功能方面,也是居於演化劣勢地位。因此在競爭演化過程,逐漸被會開花結果的維管束植物所取代,生長環境大幅被限縮在局部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