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澎湖海生維管束植物概說 | 貳、澎湖海生維管束植物種類探討 |
參、澎湖海生維管束植物棲地介紹 |
澎湖群島由近百個的島嶼、岩礁與沙洲所組成,散佈在南北長約60公里,東西寬約40公里的海面上,陸地面積卻僅約127平方公里,與約2,400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積,約佔50分之1強,可見海域是澎湖的最大面積。
科學家認為生命可能起源自海中,因此海中生物必然種類繁多,在植物部分大都是屬於「無維管束植物」的藻類,而會開花結果的「維管束植物」,恐怕就不多見了,海水中雖然高鹽分,但飽含水分的環境,使得「維管束」已不是海中植物的必備條件。
而具有「維管束」的海中植物,生長範圍大都在沙質灘地,同時要含有豐富的泥質與腐質,以取得必須的營養供應,因此種類並不多見,雖然澎湖地形中有含泥質與腐質的沙質灘地,為數不少,但必須在浪小坡緩的海灣地形中,才有可能被發現。
目前澎湖的海生維管束植物,究竟有幾種呢?依據洪國雄老師所編著的『鹹水煙下的澎湖植物』中,登載有2種:線葉二藥藻、卵葉鹽藻。
根據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碩士班柯智仁先生的學位論文:『臺灣海草分類與分布之研究』,顯示台灣的海草共有:『貝克鹽藻、毛葉鹽藻、卵葉鹽藻、泰來藻、絲粉藻、齒葉絲粉藻、針葉藻、線葉二藥藻、單脈二藥藻及甘藻』共10種。澎湖有發現的品種與地點,整理如下表:
|
岐頭、岐頭(水族館)、沙港(廟前)、講美、雁晴*嶼、北寮(漁港)、烏崁、望安(潭門漁港) (*晴應為情之筆誤) |
甘藻 |
岐頭(水族館)、講美、五德、青灣、望安(潭門漁港) |
單脈二藥藻 |
鎮海、沙港(港東)、北寮(漁港)、北寮(奎壁山海岸)、烏崁 |
從資料分析發現,除了卵葉鹽藻是共同品種外,柯智仁先生的調查,沒有線葉二藥藻,而有單脈二藥藻與甘藻。另根據楊海寧博士的澎湖內海海域海洋生態資源調查研究P28和P30以及鄭明修博士的澎湖潮間帶生物圖鑑調查P21,也記載有線葉二藥藻,為何存在有種類差異的原因待查。
柯智仁先生學位論文提及:『線葉二藥藻及單脈二藥藻典型葉先端形態,兩者的差別在於側齒的有無及葉片寬度,前者葉寬小於1 公釐,後者通常在1公釐以上,亦可見葉寬小於1 公釐者。』、『甘藻葉片,橫脈明顯可見。』
經過實地採集標本,並就其細部構分析,尚無發現線葉二藥藻。其分辨的重點,在於葉端部份:單脈二藥藻具有明顯三叉與側齒存在;而甘藻頂端圓形,全緣(圖15)。
(圖15:左邊是甘藻之葉端,右邊是單脈二藥藻之葉端。)
在葉脈部份:單脈二藥藻具有明顯主脈的存在;而甘藻雖有主脈存在,但在葉片上可觀察到,具有明顯橫條紋脈(圖16)。
(圖16:左邊是甘藻之葉脈,右邊是單脈二藥藻之葉脈。)
在生長分布情形:單脈二藥藻經常與卵葉鹽藻混生,而甘藻就現有觀察資料所得,大都以單獨大面積生長情形出現(圖17)。
(圖17:單脈二藥藻與卵葉鹽藻混生的情形。)
因此,對於海生維管束植物部份,就調查所得,做一簡單介紹。除了可以參考柯智仁先生的調查地點,目前較佳的海生植物觀賞地,就交通的便利性與安全性來說,下列地點適合適合師生或親子活動,進行潮間帶生物的踏查之旅:
一、白沙鄉講美村到鎮海村的潮間帶沙地(圖18)。
(圖18:此處有大面積的單脈二藥藻與卵葉鹽藻生長。)
二、馬公市菜園里至五德里潮間帶泥質地(圖19)。
(圖19:甘藻在此處沿岸潮間帶區域是優勢種。)
三、湖西鄉隘門沙灘之石滬前(圖20)。
(圖20:雖然單脈二藥藻與卵葉鹽藻在此混生,但僅附著在礁岩上成長。)
想要到潮間帶進行活動,去欣賞這些會開花結果的海生維管束植物,必須要注意到潮汐的漲退問題,同時要有適合的遮陽穿著與涉水裝備。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