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堂名家的國文課

資料來源:余光中等(2005)。起向高樓撞曉鐘。臺北市:商周。

內容摘錄:

 一、王財貴--說法第一的哲學大師--我所知道的牟宗三:

   牟宗三先生說少年要有聰明、中年要有功力、老年要有境界。

   功力來自資料性的死功夫與精密性的思考力。

   牟先生上大學時幾乎天天上圖書館,早上帶一個饅頭進去晚上才出來,

   地毯式的讀,隨手做抄錄,往往是整段整段地抄,一面抄即一面構成系統。

   牟先生七十出頭時,一天仍讀九小時的書。講學寫書都有明確的文獻可據,言不虛發,筆不苟下。

二、余光中--在外語與方言之間:

  1.英語挾其全球化之優勢,洶湧而來;臺語挾其本土化之政治正確,挑戰國語的普及地位。

  2.文章通不通,只要看清順的作品便可;但是美不美,卻必須以千古的典範為準則。

  3.五四真把文言廢了嗎?文言並未作廢,而是以成語、格言的身份加入了白話的主流,

    使語體文能放能收,可俗可雅,不致流於過淺,過鬆,過份冗贅。

三、林安梧--國文與我--我學習國文的一些回顧:

   記得大二時,有詩選及習作的課,學會韻腳、學會平仄,為了方便有本詩韻集成, 用起來方便得緊,

   但太方便,只從中揀出字詞,堆疊湊合也就有個詩的模樣。

  不過可不要忘了,那只是模樣,且是堆疊成的,是外在的,不是內在的;

  是文字的堆疊,而不是言為心聲的詠嘆!

  記得:我當時己對自己有個警惕,不寫自己無所感的句子;

  任何有所感,都得貼切而如實的,自然流出。